top of page
作家相片Ning Yu

教育内容与人的社会性培养

  每种社会形式下的教育内容当然与这个社会对人的社会性的具体要求有关,但是把对人的社会性培养作为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历代社会的教育共同情况。而对人的社会性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如在第一章所论述的我们把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分成基本要求、道德要求和模范要求三个层次。社会性培养的教育活动,当然包括了这三个层次上的社会性教育内容。为了与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习惯兼容,我们在这里统称为“道德教育”,或者“德育”。)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德育的内容与社会的信仰和核心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下面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德育情况,以及中国教育的德育情况来讨论这个问题。

   虽然在美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不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统一规定。而且还有很多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宪法重视和保护个人权利,主张信仰自由,难以建立共同的道德标准,反对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但是近年来主张学校进行统一的基本的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八十年代初,联邦国会通过的《联邦初、中等教育法》就明确强调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并规定各州政府要资助中学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公民教育的目的总起来说是培养在政治上和品德上合格的公民,它的内容包括:向学生传递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民主、平等、自由、爱国主义等;培养学生接受一些公民行为规范,如守法、关心国家大事、助人为乐、热心公共事业等;使学生掌握美国的政治、国际关系、时事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校在9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三)结束时,应使学生掌握公民所需的基本社会知识,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三)结束时,应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当然美国的这些教学内容大多不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的,而是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

   在日本,1989年开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成为改革的重点。文部省颁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就包括了加强道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等内容。日本的个性教育既强调尊重个人价值和个性,培养独立自主的现代意识,又含有自律、尽职尽责的传统教育内容。体现出西方民主思想与日本传统的结合的特点。

   在英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开设了与德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课程,通过教师的传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又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各科课程教育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学生校外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两者之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中国教育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德育,特别是从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情况。中国社会在民国以前的一千多年以来,特别是汉朝把儒学定为国家学说以后,各个朝代虽然都是某皇帝的天下,但是他们几乎都是在儒学思想指导下,以道德为治国的根本,而法治仅仅作为一种统治的补充。所以从官方到民间都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教导把个人的道德培养作为社会稳定运行的根本。道德培养最重要的又依赖于教育。

   梁启超说:儒家认为教育万能,政治以教育为基础—不经教育之民无政治之可言;又以教育为究竟—政治所以可贵者全在其能为教育之工具。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里说:“实质上,中国的学校是以教人明辨是非为目标的。约翰逊博士说:我们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要有道.、明是非,其次才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把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尤其突出遵守礼制原则下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的行为训练,旨在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以求得“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孔子认为,政治的基础是伦理道德秩序的建立。伦理是建立在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之上的,因此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对国家政治的保障。他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为政》)他十分强调把孝道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内容。孔子认为,家庭的孝悌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和睦和巩固,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古代统治者提倡孝道家教和社会教化,目的亦在于“移孝作忠”,使伦理道德直接转化为政治道德。

   中国传统教育的启蒙教材公认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学校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教材的内容就是儒家思想的全面论述。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是把对人的道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当然相对于当时社会的社会性要求,儒家理论对人的教育标准可以说是“君子之道”,也就是说是比较高的道德层面上的标准。如果践行了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就可以成为具有比较高的道德修养的君子。接受了儒家思想的读书人,自然成为社会道德比较高的人群。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一般的没有接受这种传统教育的人群,就可能是只有比较低的道德的人群。在中国社会缺乏文化教育的人常常被称为“粗人”。在此种社会认识下,普遍的重视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讲究“君子之道”的风气在形成。

   难怪,700多年前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后发表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把当时的中国描述称为一个异常富有、管理有效的帝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中华帝国的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情况,在当时的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是神话。由于他的介绍,在当时的西方各国引起了广泛的中国兴趣。其实在马可·波罗到来之前就有传教士鲁布鲁乞,他以教皇使者的身份先于马可·波罗到达中国。他在给教皇的报告中回忆道:中华帝国“……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的。忠厚是随处可见的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它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须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粮食虽然常见匮乏,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却十分慷慨。”

   这些欧洲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描述,说明经过儒家思想的长期教育,中国社会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建立起了一个经济繁荣的社会。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广泛承认。可以说儒家思想和儒家的教育使得中国社会在农业文明的时代长期稳定运行。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商品经济成为主要经济运行形式以后,儒家的一些思想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些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除了儒家这些经典以外,孔子教人亦有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认为这些功课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德性。但是教育内容的最重要的仍然是经典的儒家典籍。

   对于“君子之道”的教育培养过程,在《大学》中有明确的论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君子人才培养过程应该是:格物、知至、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教育中对各种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开始和基础,而不是目标。通过对各种知识的学习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确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从而建立一个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的意志和诚心,成为一个心术正派的人。然后才可以按照这个正确的方向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

   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家庭成员看齐的榜样,使得一个家庭成为社会中的道德模范。如果这样的人,投入政治活动,参加国家的治理,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所以在儒家思想中政治家、官员、政府工作人员(包括公务员、医生、教师、律师等)都应该由社会中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来担任。有知识仅仅是最基本的条件,是成为高道德人才的基础。有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得天下太平,国家才能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如果那些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没有高的道德水平,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家庭。那么这些人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当然也不可能使得天下太平。

   可能是由于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近代把儒家的思想作为封建、腐朽、落后的思想加以批判,从49年以后又全面照搬前苏联的教育系统,到文化大革命全面打倒一切传统道德,鼓吹所谓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思想。更加上改革开放以后迫切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状况。种种历史原因使得当今中国的教育状况非常不理想,全国各级学校把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当成第一位重要,(甚至还把英语也当成对所有的學生是一门必需的课程,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而道德教育仅仅当成政治教育的一个附加课程来学习。

   可以说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水平基本停留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格物阶段。同时,由于社会进入一种快节奏运行状态,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到几乎每一个家庭。所以,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处于一种盲目、无方向的状态。甚至,有些家庭把经济工作中的利益第一的原理也用于子女教育。这样一种教育态势是当今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培养高道德的人才必须大力改革当今的教育模式。

   除了学校教育应该大力加强德育的分量以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社会活动。所以社会文化活动应该以加强道德教育为主要目的。而当前以娱乐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产业生产的大量文化產品很多与当今社会性的要求不相符合。比如暴力、色情、不讲社会公德的内容在文化產品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当这些產品的使用对象是青少年的时候,就会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行业都应该从这个共同的认识进行改革,真正发挥文化活动的道德教育作用。要把文化活动和文化產品以娱乐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改变为以社会性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目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人的社会性,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性也被广泛接受。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这个作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内容的选取。各个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主流思想意识,所以在具体教育内容中会尽力灌输这些主流思想意识,无论是学校教材,或者文化产品,或者宣传媒体中都会注重这些内容的加入。在各国的教育内容中除了一般的社会道德以外,这些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也往往会占驻很大的篇。只不过有些国家和地区采用明显的方式,有些采用比较隐晦的方式来实行。文化教育事业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这个社会性,以使得社会按照国家统治集团的所希望的方式运行。而文化教育事业满足社会成员精神需求的作用其实是次要的。


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前苏联在冷战中失败的教训(全文版)

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的冷战结束已经有近三十年了。今天又有一些美国政客想重新在中美之间开始新冷战,想重新收获确立美国世界霸权的成果。新冷战的梦想会实现吗?分析苏联在冷战中失败的教训对于中国应对新冷战应该有警示作用。...

前苏联在冷战中失败的教训

1991年苏联解体,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的冷战结束已经有近三十年了。今天又有一些美国政客想重新在中美之间开始新冷战,想重新收获确立美国世界霸权的成果。新冷战的梦想会实现吗?分析苏联在冷战中失败的教训对于中国应对新冷战应该有警示作用。...

Kommentit


bottom of page